1、生活习惯
泥鳅是一种小型底栖淡水鱼。生活水温范围为0-41,最适生长水温为22-28。喜欢生活在静水或底部有淤泥的缓流水中。杂食性,主要以浮游生物、水生昆虫为食,以小型甲壳类、高等植物残体等为食,人工饲养时可饲喂豆渣、米糠、麸皮、家禽内脏及下脚料、配合饲料等。
2、稻田建设
稻田面积不宜太大,一般为1.01.5亩。田埂内应埋设聚乙烯网或塑料布,防止泥鳅钻洞逃跑。如果打算长期从事泥鳅养殖,也可以直接用水泥将进排水进行固化。口部要用致密的网布包住,并在田间挖几条宽、深各3040厘米的沟。沟渠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的5%至10%。
3. 鱼种放流
稻田养泥鳅有两种模式:稻泥轮作和稻泥鳅混养。稻鳅轮作时,早稻收获后可将田地晒34天。每亩撒米糠、菜饼100150公斤,次日每亩腐熟施入。施用有机肥200300公斤左右。曝晒45天后,即可在水中蓄水,以放养泥鳅苗。每亩可放养泥鳅苗2万3万尾。水稻、泥鳅栽培,泥鳅苗移栽后即可放养。
4. 喂养
泥鳅苗放出后的第一个月,投喂半动物饲料和半植物饲料的混合饲料,每天一次,每次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3%4%。一个月后,每隔15秒每天追肥一次,每亩每次施发酵有机肥100公斤,并喂蚕蛹、米糠、豆饼、菜籽饼、碎禽内脏及下脚料等饲料。
5、日常管理
1、稻田养殖泥鳅时,要经常检查出水口、进水口、田埂、溢流口等处的防逃设施,特别是大暴雨期间,谨防泥鳅逃出田间。
2、稻田养泥鳅的水位应根据泥鳅和水稻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。例如,水稻分蘖前水位要适当浅,水稻拔节期水位要适当提高。
3、水田泥鳅养殖,必须每天早、中、晚进行检查。主要目的是观察泥鳅活动和水色变化,发现问题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