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物种讨论
巨蝌蚪一般是指红斑齿蟾的幼虫。它们因其巨大的尺寸而得名。在生物分类学上,它们属于动物界、脊索动物门、两栖类、无尾目、蟾蜍科和蟾蜍。产于日本,主要分布于湖北、四川、重庆、贵州、湖南等地。通常生活在海拔1000米至1790米山区的石灰岩溶洞内及其附近。
2、形态特征
巨蝌蚪体长可达14厘米以上,体肥大,呈圆形或椭圆形,无四肢,尾平,头两侧有外鳃,头下有吸盘,无“U”字形——背部身体和尾巴连接处有形状的斑点。第一排唇齿较短,左右第一、二排唇齿之间,其下方各有一排短齿。皮肤透明,内脏清晰可见。
3、分布范围
巨蝌蚪原产于日本,主要分布于湖北(利川、恩施)、四川(南川、兴文)、重庆、贵州(毕节、遵义、水城、吴川、清镇、威宁、正安、施秉)、湖南(芒植)等地首次发现于重庆市,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(IUCN)编号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列为易危(VU)物种。
4、生活习惯
1、环境:巨蝌蚪通常栖息在海拔1000米至1790米山区的石灰岩洞穴中。它们白天躲在水下的缝隙或岩石下,晚上出来活动,遇光则潜入地下洞穴。
2、食性:巨蝌蚪是杂食动物。当它们第一次孵化时,它们依靠蛋黄中的营养来维持生命。嘴出现后,以藻类、水生昆虫、高等植物残骸、动物尸体等为食。
3、发育:巨蝌蚪是红斑齿蟾的幼虫,多在7月底至8月出现。它经历生长前期、生长中期、生长后期四个阶段直至完全成熟。